普通本科招生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华农 >> 正文
【特别关注】为什么是风景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6-11-03

核心提示: 自20世纪50年代造园组始,我校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历经了风风雨雨一甲子,从观赏园艺到园林规划设计再到风景园林,从招生研究生到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从兴起、发展到如今硕果累累,风景园林专业发展之路波澜壮阔。为什么是风景园林?怎样领悟风景园林专业的成功秘笈?怎样梳理这个专业的过往与远瞻?

十月,一篇《华农景园研究生在全国大赛中摘金夺银》的报道在校园里广为传颂,获网友点赞无数。由此想到今年5 月在欧洲风景园林高校理事会(ECLAS)勒诺特风景论坛,我校研究生斩获嘉奖,再回溯到2014年本科生李彦超在第51届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IFLA)大会上宣读论文、2013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在我校召开年会……每年,风景园林专业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其魅力。

不唯如此,每年暑假集中备课,每年开学破冰的“景园心晤”,每年欢乐守岁的“景园之夜”,这些无不是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有、立足华农、办好特色专业的典型样本。

自20世纪50年代造园组始,我校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历经了风风雨雨一甲子,从观赏园艺到园林规划设计再到风景园林,从招生研究生到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从兴起、发展到如今硕果累累,风景园林专业发展之路波澜壮阔。

怎样领悟风景园林专业的成功秘笈?怎样梳理这个专业的过往与远瞻?

笔耕不辍、百炼成钢,为什么是风景园林?

重视教学,一直被风景园林定格在崇高的位置。

早在建国之初,以陈俊愉、余树勋、陈植(养材) 、鲁涤非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园林学家就提出园林的教学要义与营造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科专业名称几经变更,但重视教育教学一直贯穿始终。

对这点,张斌教授深以为然。

1995年,对刚留校且“没想过会当老师”的张斌来说,那段时间“真的很难熬”,他一边学习一边上课,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改变、从林学到园林的专业蜕变,一切都要格外用心、格外付出。好在有曾获得首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的高翅教授等导师指点,怎么讲、怎么教,张斌学习观摩、借鉴,循着前人脚印,一步步往前行。

“但是那时感觉很挫败,因为教学要求极严格”,张斌说,刚上讲台,对教学的认知上有偏差,对严格的教学要求颇不适应,稍有闪失就可能收到“严重的”提醒。现实差距让张斌只得更苦、更用心,扎实投入到教学之中。也正是那段“魔鬼训练”,让他受益匪浅,继而获得第三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张斌说,“如今回想起来,收获的不仅是教学的进步,还有对专业的再认识和发自内心的专业情感。”

如是,重视教学,把教学看作“头等大事”,具有风景园林特色的“集体备课”应运而生。

今年8月下旬,烈日爆嗮、酷暑难耐,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风景园林专业开展了“热烈”的南方综合实习集体备课。

2016年8月,风景园林专业备课沧浪亭

对于那场“热烈”备课,杜雁记忆犹新。风景园林系要求备课人人过关。为了备好课,有些年轻老师甚至提前几个月准备。与年轻教师一样,杜雁也经历了一次“涅槃”般的准备,在原有教案上,她查阅资料、梳理文献,对新知识、新内容进行了系统补充。杜雁认为,“让同学们听得懂只是一方面,还需要在教学艺术上下大功夫,让课堂更生动、更具启迪性。”

真刀实枪的考验开始了,风景园林综合实习教学团队赶到到苏州实践教学点,现场导览、现场讲解、现场评述。徜徉于一个个经典的园林中,老师们却不能闲庭信步,而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力图简明精妙地地解析每个园林的造园旨趣、相地布局,解析重要景点的经营变革、造景理微。哪里需要精讲,哪里可略述,哪里要求画速写,哪里留实测作业,学科带头人高翅教授与年青的同仁一道指点园林,你一言我一语,一幅教学切磋图中,难辨长幼,互为人师。

也正是那几天,杜雁的讲解旁征博引,历史人文、诗词曲赋娓娓道来,她用全新的视角对风景园林的解读也让大家耳目一新,一时,她成为大家交谈的“话题源”。

对于青年教师吴昌广和李静波而言,之前他们总是听前辈讲课,而今年他们成了讲课主角,压力不可谓不大,收获也可谓良多。正式指导学生实习前,为了更好地消化集体备课的内容,吴昌广又两度走进留园,对着现场反复磨练教学,为的就是说清内容讲好课。

疯狂锻炼自己,誓将百炼成钢,风景园林的教学工作还将会有更多精彩。

雁群效应、聚沙成塔,为什么是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团队是一个教学团队,也是一个科研团队。“风景园林创造持续美好生活”,“根植于人类文化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基础上创造、建设和管护风景园林”,怎样抽丝剥茧,厘清这些命题在科学与艺术中的关系?这些艰巨的任务摆在风景园林人案头。

一只经验丰富、领衔起飞的大雁能引领雁群翱翔,一个学科带头人的远见卓识与身体力行能带领团队发展壮大。

若干年来,在高翅教授的带领下,雁群效应得以彰显,从游文化得以舒展。

在张斌看来,正是有前人的指引,如今的风景园林科研事业逐步跨入快车道。他坦言,这种科研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大变革、大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产物,同时也与这些年来学科队伍的“传帮带”、“长期浇水、施肥、看护的细心培育”密不可分。

风景园林学于2012年被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华农同年成为首批19个博士点之一,相对与人类悠久的造园历史而言,风景园林学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这样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很多人都跃跃欲试。

2016年9月,南宁,风景园林研究生在全国大赛中摘金夺银

专注于传统聚落景观的张斌其实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少数几个吃上“科研螃蟹”的人,他申请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已有7个年头。每次项目申请盲评和数次“上会”让他望眼欲穿,而风景园林面上项目的“僧多粥少”曾一度让他困惑,觉得风景园林学科被国家基金“边缘化”了,“不招人待见”。终究执着和付出没有白费,2016年获得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立项,张斌说,有了这样的大力度支持,自己可以做更深入的研究了。

2016年成功申请上基金委项目的还有吴昌广,一位年轻的博士后。在同事眼里,他刚到学校便干劲十足,在“学术大餐”中分得一杯羹,堪为榜样。同样值得称道的还有近年获得国家自科青年基金项目立项的王玏、朱春阳和刘文平博士。

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风景园林亦是如此,分享成功的喜悦时,风景园林的老师也曾回想起自己的艰辛付出。他们,有的数十年如一日青春作赋、皓首穷经;他们,锁定方向便不离不弃、一以贯之;他们,勤奋且踏实,从未想过走捷径、吃老本、坐等开花结果;他们,埋头苦干、厚积薄发,用绵长的“文火”,炖烂了一根根啃的骨头。

但是,在总结成绩的时候,他们总是谦逊礼让,他们把功劳归于“机遇”:恰逢盛世,建设美丽中国为风景园林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他们把功劳归于历史: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的悠久的园林历史给了现代人无限启迪;他们还把功劳归于历代风景园林人,在他们眼中,前学的学术耕耘和实践探索,滋养了风景园林后辈的学术成果……

如今,学术大厦初现,风景园林人的事业方兴未艾。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什么是风景园林?

花有绽放凋零,月有阴晴圆缺,但每年12月31日的“景园之夜”却始终如一。风景园林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辞旧迎新,让每个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殊不知,这一年一度的交响,是由风景园林专业师生自编自导和自演的。在华农,只此一家。

为什么是风景园林?古有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师生同守岁、相伴乐翻天”,师生联袂献才艺、庆新年,景园之情、景园之爱、景园之暖、景园生活在舞台小天地中实现了“小中见大”,打造出独特的同乐“家文化”。

“家文化”的打造,源于历史积淀,也源于“大家都年轻”,还源于风景园林需要情感的释放和表达。

在风景园林专业,最年长50岁,最年轻20出头,一支平均年龄为30多岁的团队,没有理由不“欢乐”。相对于大专业、大院系而言,风景园林“独自成溪”,没有“门户之争”,有的只是融洽的氛围和“情”“境”育人的传统。

于是,每年最后一天,师生同台同演绎,用欢乐结束一年的辛劳。每年,这里总会看到平时严肃的老师化为嬉笑的演员;总会看到一丝不苟画图的学姐化身美丽天使;总会有本已“告退江湖”的老师重上舞台“颠覆形象”。

每年12月31日,欢乐的“风景园林之夜”

在这里,雅集排第一位,演技其次;在这里,快乐是根本,辛劳其次。

不但如此,风景园林全年总有很多活动,搭建师生交流平台。“景园心图”,让新生涂鸦,畅书理想的开心第一课;“景园学堂”,校外学者与行业翘楚与景园学子坐而论道、切磋技艺;“景园影像”,导赏中外风景园林经典影像;“景园骊歌”,抒发景园人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这些活动,是形式,而又远不是形式;是欢乐,而远不止于欢乐。

在孙歆韵同学看来,“景园之夜”将使她终生难忘,老师们“为艺术献身”“豁出去”,让她感受到了老师用心用情,更让她感动的是,毫无保留的师生情谊和毫无障碍的人际沟通。

也正是这一“终生难忘”,让毕业许久的校友在这一天定期“返巢”,参加永远属于自己的“盛会”。每次回来,他们都感觉是在“回娘家”,他们感叹:“无论走到哪里,有风景园林就有家!”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熊哲昊同学,在他们眼中,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师生情只是九牛一毛。这些情感交流还体现在设计中导师的精致追求和“死扣细节”精心雕琢的精细与匠心;体现在一起做调研、一起做实践、一起画图,甚至一起贴海报的点点滴滴。

无疑,风景园林的师生情真真切切、感动常在。毕业季,在收拾行囊的时候,他们总是将老师送给自己的一把折扇小心翼翼加以看护,用心包裹起来,陪伴自己远行……

良好的师生情谊与风景园林育人理念一脉相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活动,激发和加强学生对风景园林的热爱、价值追求的认同,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打牢为诗意栖居人居环境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的志向。”风景园林系系主任吴雪飞如是说。

从这个角度讲,风景园林的氛围营造非但做到了,还做得很好!

经营山水、人与天调,为什么是风景园林?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风景园林究竟研究什么;也许,还有人对风景园林知之甚少。诚然,这个学科不像理工农医,但现实人居生活中,它处处生辉。

事实上,从居所阳台到户外花园,从城镇公园到城乡绿地,从滨河风貌到流域环境,从保护区到国家公园,从跨区域到跨国家,所有人居环境都有风景园林的舞台。风景园林师本着保护和管理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原则,借助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合理地安排自然和人工要素,创造出功能合理、愉悦身心、可永续利用的诗意栖居环境。风景园林创造持续美好生活。

面对如此重任,风景园林又存在何种提升空间?

在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邓俊涛看来,若干年来,风景园林发展的基本经验是:基础宽宏、专业精诣、特色鲜明的全人教育目标,不断丰富情境育人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教师群体,怀揣美的情感、美的抱负、美的理想并努力创造美的景园学子。

也正因为如此,风景园林的科研项目屡有斩获,风景园林毕业生“身价”不断翻番。目前,风景园林校友已小有成就,天域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创立者,风景园林1990级学生罗卫国,还曾捐赠50万元回馈母校教育之恩。一个个精彩还正在续写。

但同时,邓俊涛说,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还要继续突破瓶颈、突出重围、锐意革新。人才队伍基数小、年轻教师多、条件建设滞后等问题。如何破题,期待风景园林人在发展中合力应对。

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国只有5所高校开设风景园林专业,但如今,400多所学校开办了相关专业。

2011年,由我校承办的风景园林教育大会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拉开帷幕

华农的风景园林应该走怎样的特色发展之路?风景园林专业宏观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拥有60余年发展史的风景园林将秉持怎样的战略构想?

面对城市风貌与特色的缺失,面对过度设计与奢华,面对“洋泾浜风格”与“舍华”,风景园林人进行了大胆创新与探索,他们提出了风景园林应尊重自然和文化的可持续风景园林的基本要求,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改革创新,强化感悟能力、强化实践创新、强化高尚品格塑造、强化全球视野等等。

风景园林未来的憧憬是什么?经营山水、人与天调,期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风景园林会发展更好,因为时代赋予了风景园林人独特的历史使命;未来风景园林会发展得更快,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这个学科的重要作用。

风景园林创造持续美好生活,这是风景园林人的憧憬也是他们要坚持攻克的时代命题。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张宏荣 邓俊涛 学通社记者李茵参与采访,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手记:

写完本文,放下笔,合上眼,已是深夜。武汉的湿冷,夹着北方的寒气,让人感觉冷意陡增。

然而,笔者的心却是怦怦然。

因为,回忆本文的采访与写作,不免太多感动与感触。

为了采访此稿,笔者先后约了5名教师、3名同学,甚至在校车上,笔者还主动与陌生人交流他们对风景园林的看法,只为把这个学科、这个专业较为全面、客观、清晰地呈现出来。

让人感怀的是,所有被采访师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学科带头人高翅教授,毋庸置疑,他的学术造诣、专业前瞻和人格魅力受到了师生的普遍尊重和敬仰。

让人感动的是,张斌教授在极为忙碌的繁杂工作中挤出时间跟笔者畅谈他眼中的风景园林,他淡定低调,说自己“胸无大志”“最近几天活得很认真”,谦逊儒雅、朴实真诚,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更难能可贵的是风景园林的普通老师,他们长期的坚持与坚守,造就了风景园林的今天。杭州的几天,天热难耐、中途大雨,而他们,有挺着大肚子到教学实践现场的,还有一边出差一边哺乳小孩的。

笔者时常想,为什么是风景园林?为什么一次次是风景园林?是什么让他们有这般毅力和执着?

答案在文中,但很显然,文中只是极微小的一部分。

笔者愚以为,当今城市建设,用钢筋搭建,用混泥土夯实。为了造景而造景,为了美幻而崇洋,最大的特色就是没特色。城市建设急需风景园林的引领。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期待风景园林人探索、创新,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创造持续美好的人居环境。

事实上,这是一种期许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有这样一支队伍,有这样一种情怀,有这样一幅蓝图,他们正在生长。对于未来,笔者和风景园林人一样,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