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培养方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不断在教学改革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育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生物学创新人才。近三年来,学院本科生读研率均在60%以上,就业率在95%以上。
推出狮山英才计划
生物科学类专业实施狮山生命科学英才计划,依托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汇聚国内外一流师资,实施本硕博贯通、国际名校联合和学术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立志解决重大生命科学问题的学术领军人才。
本硕贯通培养模式
根据生物学研究的特点,采取本-硕贯通和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手脑并用,知行合一,既能上天,又能入地(上天、入地分别指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生物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育人新体系,力求培养一大批热爱生物学、创新思维活跃、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高素质农业科教领域生物学高端人才。
科研训练
学院充分利用丰富科研资源,积极挖掘社会办学资源,建立起国家级、校级、院级三层次的科研训练项目体系(国家理科人才基金、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每年资助经费达100万元,引导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和科研团队,提高科研兴趣,强化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
本科生创新团队连续六年组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斩获五金一铜。学院85%以上的本科生在大三都已进入实验室、科研团队或课题组学习。近5年来,本科生每年发表十余篇SCI收录论文,其中2012级学生薛缘以本科生身份在世界顶尖科学杂志《Nature》(并列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
师生交流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院积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从建院初期的师生恳谈会到21世纪初的科学之路漫谈,从2006年启动师生互动课堂“千问计划”、教授下寝室到2010年的实验室开放周,从2012年的本科生导师制到现在的“教授红讲堂”、海外PI分享会和专业核心课程博士生助教制,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不断把师生交流引向深处。